黃河蒲津古渡遺址。藍天白云艷陽之下,四尊鐵牛幾乎是閃著銀光赫然出現在眼前,強烈地震撼著我的心靈。這就是山西永濟著名的唐代開元大鐵牛了。 這鐵牛便是人們征服自然、治理黃河的“鐵證”,它顯示了古人高明的智慧和精湛的冶鐵技術。在古代,蒲州古城的蒲津橋作為架設于黃河之上的浮橋,是連接秦晉之間的通衢大道。而鐵牛,則擔負著浮橋地錨的重要使命。 面前的四尊鐵牛,膘肥體壯,怒目圓睜,肌肉隆起,鐵骨錚錚。牛尾下各有一根粗大的鐵軸橫貫,鐵牛分別鑄于長方形鐵板之上。四尊鐵牛分別是公牛、母牛、腱牛和牛犢,精美的鑄造工藝使它們看起來更像有實用價值的藝術品。 旁邊的四個鐵人是牧者,形象生動,表情各異,滄桑古樸。 這是在原址出土的四尊鐵牛。原本共有八尊,目前只出土了四尊,為了文物保護的需要,將鐵牛原地提升了12.2米。 陽光很熾烈,鐵牛身上發出耀眼的光芒,用手撫摸著有千年歷史的鐵牛的皮膚,瞬間感受到了灼人的溫度。在《易經》里,“牛象坤,坤為土,土勝水”,因此古人多用牛作為鎮水神獸的形象。另一方面,還因為在中華民族的傳統觀念里,牛是力大無窮、吃苦耐勞、甘于負重、勤懇奉獻的化身。 早在春秋戰國時期,黃河以西的秦國為了進取河東,在蒲州一帶修建了蒲津橋,以后的歷朝歷代又不斷翻修擴大蒲津橋的規模。到了隋唐時期,古老的蒲津竹索浮橋不堪重負,岌岌可危。于是唐玄宗舉全國之力,鑄造八尊大鐵牛。八尊鐵牛,牛下連柱,向前斜插入地丈余,形成地錨。彼時的黃河岸邊,爐火熊熊,鐵水沸騰,數千工匠,晝夜不停,集聚了全國近五分之四的生鐵,現場一次澆鑄而成。 從此,八尊鐵牛傲然出世,擔負起重要使命,在蒲津橋邊,震懾水害,祈護安瀾,保持暢通,堅守千年。 黃河滔滔,浮金流光,在鐵牛的守護下,蒲津橋維系著秦晉之好,成就著無數人的繁華長安夢。鹽和鐵等重要物資源源不斷運往長安,帝王將相、文人雅士、販夫走卒從此走過……車水馬龍,商肆鱗次櫛比,蒲州古城也躋身當時的全國六大城市之列。 三十年河東,三十年河西,這句話常被人用來形容世事反復,變遷無常。但鮮有人知道這句話就出自蒲州古城,用來形容此處的黃河水瞬息萬變,肆意任性。當黃河易道,時光流逝,千年蒲州古城逐漸凋敝,黃河大鐵牛的輝煌也變成了美麗的傳說。所幸,1989年,黃河東岸的四尊鐵牛以及鐵人、鐵山、鐵柱先后被發掘出來。黃河大鐵牛又重見天日,穩健地挺立在蒲津古渡遺址,向世人展示著它的奕奕神采,無聲地訴說著黃河千年的過往。 時值5月,蒲津古渡遺址樹木蔥郁,翠浪翻涌。離開鐵牛出土原址,我沿著黃河古道,來到矗立著八尊復制鐵牛的模擬浮橋。從蒲津關走向對面的大慶關,腳下是古黃河早已干涸的沙土地,松軟中又讓人感覺到一種堅韌。身旁是緊密相連的一只只渡船組成的一座浮橋,浮橋兩端的鐵牛、鐵山、鐵柱,真實再現了當時黃河兩岸八尊鐵牛作為蒲津浮橋的地錨,牢牢鎮守黃河的場景。 “九曲黃河萬里沙,浪淘風簸自天涯”。黃河以它博大的胸懷和奔騰的氣勢,孕育了偉大的中華文明。而蒲津古渡遺址這健碩恢宏的大鐵牛,便是人們認知黃河、征服黃河過程中留下的輝煌燦爛的文化瑰寶。 在黃河兒女的心里,這歷經千余年時光磨礪的鐵牛,已化作民族的精神圖騰,激勵著人們堅韌不拔、負重前行、奮力拼搏、銳意前進。 >>>更多美文:現代散文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    創作者介紹
    創作者 u79ejkv 的頭像
    u79ejkv

    陳淑惠的試用評比

    u79ejkv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